農曆乙未年的美好生活從健康養生開始!如何按節氣養生健體呢?讓我們一起看看由專家們為您精心打造的乙未年養生月曆吧。
農曆一月(2015.2.19~3.19)
節氣:雨水驚蟄
養生關鍵詞:降火春捂
正月是新年,為趕回家過春節,火車汽車上人多溫度高,易出現上火、口渴、便秘、乾咳等症狀,建議在車上少吃辛辣及滷製品,不妨吃些柚子、黃瓜等降火。從雨水開始,氣溫逐漸回升、降水也漸多。但冷空氣與暖空氣仍會頻繁較量,所以雨水節氣常出現“倒春寒”,春捂的要點是“下厚上薄”,捂好背、腹、足底。背部保暖護好“陽脈之海”——督脈,減少感冒;腹部保暖有助於預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瀉。“寒從腳下起”,足部保暖身體才能真正暖和起來。驚蟄後春風拂面,易引動肝陽,並伴多痰,可吃些海蜇清熱化痰、降壓消腫。
農曆二月(3.20~4.18)
節氣:春分清明
養生關鍵詞: 清熱潤燥
春分節氣後,氣候溫和,雨水充沛,陽光明媚,是調整陰陽平衡的好時機。俗話說:“吃了春分飯,一天長一線。”春分以後,人體新陳代謝旺盛,血液循環加快,呼吸消化功能加強,內分泌激素尤其是生長激素分泌增多,是孩子們長高的最佳時段。春分這個時候的香椿,香味濃郁,鮮嫩清脆,口感和營養都是很好。中醫認為,香椿味苦,性涼,有清熱解毒、健胃理氣功效。
“斷覺東風料峭寒,青蒿黃韭試春盤。”這是蘇東坡描寫青蒿的優美詩句。清明前後北方風大雨少,氣候乾燥,容易乾燥上火,而青蒿正是美味嬌嫩的時候,怕上火的朋友,不妨吃上一些青蒿蹄花湯,清熱滋補潤燥。
農曆三月(4.19~5.17)
節氣:穀雨、立夏
養生關鍵詞:控壓排毒拿五經
“三月三,薺菜當靈丹。”農曆三月初三這天,不少地區都有吃薺菜煮雞蛋的風俗。初春是高血壓病好發的節氣,食用薺菜後可增強大腸蠕動,促進排泄,有降血壓、降低體內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作用。
俗話說:“清明斷雪,穀雨斷霜。”穀雨前後,空氣濕氣大,要注意排濕排毒。此時竹筍紛紛破土而出,可食之通便護腸,排毒養顏。立夏后,人們常會煩躁上火,食慾、睡眠不佳。可用中醫經典養生方法“拿五經”:即用五指同時分別點按人頭部正中線的督脈,兩旁的膀胱經、膽經,左右相加,共5條經脈。每次不少於3~5分鐘,可調節神經功能,使人的面容紅潤,精神煥發。
農曆四月(5.18~6.15)
節氣:小滿芒種
養生關鍵詞:養陽祛濕
小滿後,我國大部分地方高溫、多雨,體內濕氣會增加,情緒也會更易煩躁,汗液的排泄加快,中醫認為“氣隨汗脫”,陽氣會因此受損。此外,熱天人們比較貪涼,易感受寒濕而傷陽。可按揉足三里穴養護陽氣、補中益氣。
芒種濕度增加,使人易四肢困倦,萎靡不振,痰濕內聚。夏季此時有了大排檔,“肥甘厚膩”會困住脾胃,進而出現痰濕體質特徵,如食量大、容易疲倦、舌苔白膩、不愛喝水、大便不成形等,不妨按摩豐隆穴健脾胃祛痰濕。
農曆五月(6.16~7.15)
節氣:夏至小暑
養生關鍵詞:養心明目
五月初五端午節是一年中陽氣至盛的時段,因此端午節又叫“端陽節”。端午養生用艾灸,能使人解除疲勞,享受輕鬆。在家中適量燃燒艾條還有驅蚊蟲和穢氣的效果。
夏至後,真正的“烤”驗才開始。天氣時而炎熱、時而悶熱、時而濕熱,人的情緒也會一波三折。此時可練中醫經典氣功“六字訣”中的“呵”字決防治心病,緩解焦躁情緒。呵,讀(hou)。口型為半張,舌頂下齒,舌面下壓。呼氣念呵字,足大趾輕輕點地;兩手掌心向裡由小腹前抬起,經體前到至胸部兩乳中間位置向外翻掌,上托至眼部。呼氣盡吸氣時,翻轉手心向面,經面前、胸腹緩緩下落,垂於體側。如此動作6次為1組,一般要連作6組。進入小暑節氣後,為躲避炎熱很多人喜歡待在空調房裡,殊不知這有礙養生,最好採用自然的方法防暑降溫。
農曆六月(7.16~8.13)
節氣:大暑、立秋
養生關鍵詞:防中暑貼秋膘
大暑多在三伏中最熱的中伏,氣溫高多雷雨,易挾濕。暑濕之氣會乘虛而入,使人心氣虧耗,易引發中暑等疾患。當全身出現明顯乏力、頭昏、心悸、胸悶、出汗等情況時,多為中暑先兆。最好脫離高溫環境,解開衣領,喝點涼白開,吃點水果,盡量到陰涼的環境裡休息。
經過酷暑的煎熬,人體營養耗損不少,北方立秋之後可“適當”貼秋膘恢復體力。江南立秋後,天氣不會馬上轉涼,暑濕還較重。貼秋膘反而會加重脾胃負擔,導致濕熱積聚在胃腸中,容易誘發感冒、便秘、發熱。不論南北,立秋後要吃些豆芽、菠菜、胡蘿蔔、芹菜、小白菜、萵筍等,營養豐富又不容易發胖。
(你嘅電話號碼絕對保密,唔會比其他人睇到,無須擔心私隱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