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知錄】混茶疑雲 打開進口茶與食安的黑盒子

尾巴儿草 於 9 年前

撰文/潘美玲(經典雜誌文稿召集人) / 攝影/劉子正(經典雜誌攝影) / 第203期2015.06

一年來台茶屢屢搏上新聞版面,毒茶、混茶風波不斷,除了「品質」受到嚴格檢視,或許有一則「數學」問題,也是我們必須正視的。

來到號稱「台灣綠茶故鄉」的三峽鎮,曾經舟楫不斷的茶葉碼頭早被水泥封死,徒留後人想像,很難想像這裡因茶市繁榮,曾有「小香港」的盛名。一九八○ 年代,隨著外銷風光不再,綠茶的生產已經量少微不足道。以三峽產區為例,多為小農耕作,茶地僅一分、兩分地的種,三峽碧螺春所使用的是特色品種「青心柑 仔」,「這個品種風味獨特,也相當『狡怪』,只有這個地方的土壤才種得好。」「三峽不能沒有碧螺春!這是地方的特色茶,我們必須要HOLD住。」從母親手 中接下茶業的蔡季倫如是堅持。

與多數台灣茶農一樣,對進口茶恨得牙癢癢,應付一波波來勢洶洶的進口混茶,身心俱疲。她認為,「茶業是一種道德」,混茶對於認真作茶的茶農影響最大,「因為太好賺、利益龐大!」

台茶出現大缺口

二○一四年,七家茶行被揭露混茶疑雲,引起一片譁然。知名茶行已是名利雙收,為何還甘冒大不韙,毀掉辛苦建立起的基業?是利之所驅,抑或背後另有隱情?

解讀新聞事件的背後,也正披露了台茶秩序紊亂、產銷嚴重失衡的現況。

「實話說,台茶產量早就出現一個大缺口。其實這樣做也已經行之有年,這是業界只能做不能說的祕密。事件的爆發,只不過是讓檯面下的事浮上檯面。」台灣製茶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陳振芳坦述。

他以自己身處的桃竹苗茶區為例,「過去台灣大宗商用茶集中在北部茶區,十年前年產量仍有五、六千噸,現在連五百噸都不到。」去年乾旱,桃竹苗茶區收成少了四成,又因過度採摘,茶園裡根本沒茶可採。

由於自產大幅銳減,如今年產不到一萬五千噸,每年卻有四萬五千噸的茶量需求,因此每年平均必須自外進口三萬噸的茶,按比例估算,不管願不願意,每天我們入口的茶,就有四分之三的機率來自進口。

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總幹事范德光指出,全世界茶葉產量百分之八十五為紅茶(大葉種),小葉種生產的國家集中在中國、台灣、日本及越南,中國方面 按規定僅能進口普洱茶,日本進口又以蒸菁綠茶為主。台灣大宗商業用茶(手搖飲、罐裝茶、袋茶)的主要需求為炒菁綠茶、茉莉花茶,因此目前才會仰賴越南的進 口茶,平均每年進口二萬餘噸,居進口茶國之冠。

但陳振芳提到,越南茶並非台灣進口茶首選,理由是,越南茶的原始小葉種產製出的綠茶,比大葉種更為苦澀,比較適製紅茶。「中國大陸的小葉種,才適合 台灣的青、綠茶市場使用。」在公會的立場上,希望政府能夠同意有條件開放大陸大宗商用茶的進口,以總量管制、專案進口或試辦的方式,但是與農委會多次的洽談,最終都是不了了之。

一九九五年,政府曾經對茶農進行進口損害補償,當時的形勢是台茶產量供過於求,加入WTO、開放進口等於傷害茶農,因此才需申請補助,如今茶園廢耕,土地及人力成本高漲,茶園復耕的可行性低、大宗商業用茶的需求量又高,供應上真的出現了一個大缺口。

二十年後,產業背景與時空已經有了很大改變,政府在政策上應該要跟上時代,有所因應,否則難免讓人質疑,真是「護農」,還是「政治」考量?

「難道要逼買不到茶的商家鋌而走險,透過第三地轉運,或因為原料不夠,而以化學香料、香精、食品添加物混充,再次爆發食安問題嗎?」陳振芳說道。他認為,真正嚴重的問題是越南的「台式烏龍茶」混充高山茶,低成本拼配,高價賣出。

 

「茶烏烏,價錢隨人唬。」

根據二○一四海關進出口統計資料顯示,國內進口三萬二千多噸進口茶,其中紅茶、綠茶、花茶占百分之七十五左右,台式烏龍茶占百分之十五以下。

台茶總產值約八百五十億,其中罐飲料茶業與餐飲業就占了近四分之三強,年產量一萬五千噸的台灣茶,只有一千五百噸用在平價飲料茶,約八成的進口茶(紅、綠、花茶)主要是用在填補大宗飲料茶的缺口。

製茶公會質疑問題最大的進口茶混充,精確地說,指的應該是總進口量中占百分之十三,約四千多噸的台式烏龍茶(越南+印尼+泰國),以三成到五成的比例混進台灣特色高山茶,牟取暴利。

在越南林同省種茶的台商呂佳真無辜地表示:「這是一個自由市場,我們面對的是批發商,採購之後如何配銷使用,甚至混充,我們真的管不了。」

一位嘉義茶農認為,混茶問題歸根究柢是台茶價格太紊亂。

例如梨山茶一斤價格從四千到六千元都有,但是種植的海拔高度則有一千二百到兩千一百公尺之別,價格隨人喊。「最離譜的是大禹嶺茶,明明茶園面積有限、茶量少,在台灣卻到處有得賣?」

「茶烏烏,價錢隨人唬。」另方面也因為茶屬於嗜好性飲品,你的敝屣,有可能是我的最愛,價格與價值有迷思,有時很難說得準。

混茶,檢驗得出來嗎?

若以茶品外觀或官能品評方式只能鑑別出優劣,無法判定出身。然而茶改場凍頂工作站黃正宗站長表示:「還是可以利用微量元素檢測(土壤與植物的相關性)找出茶葉的來源,只不過相當費時,如果茶源來自多國,那驗出時間就需再加倍。」

一位熟悉內幕的茶界人士告知,去年發生的百年茶行混茶案,還是檢察官透過追查海關管道,歷經四年半的時間才追查出來。

混茶風暴襲台時,請教一位也種茶的茶商施燦,只見他雲淡風清地說:「混茶這件事,要看這混茶目的是為了風味考量?還是為了壓低成本,以次充好?進口茶的功與過,全在人為。」

 

【越南茶區與橙劑】

越南全國有59個省,其中33個省市種茶,種植面積達12萬5千多公頃,茶區主要集中在北部及南部,多為海拔600公尺以下,但也有少數在1,600公尺以上。越南是全球第五大產茶國,一年出口15萬噸到世界各國,主要以紅茶為主(占60%),其次是綠茶、花茶及烏龍茶。

橙劑 (Agent Orange,或稱橘劑、落葉劑、枯葉劑),其主要成份為2,4-二氯苯氧乙酸 (2,4-D) 與2,4,5-三氯苯氧乙酸 (2,4,5-T) 兩種除草劑,其製造過程中,會產生不純物-四氯雙苯環戴奧辛 (2,3,7,8-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TCDD)。美越戰爭時,美軍在越南叢林密集處灑下大量落葉劑,意圖逼迫藏 匿其中的越共現身,此化學物品可能殘留土壤後進入食物鏈,落葉劑在合成過程中可能產生戴奧辛,也是大眾擔心的毒茶。

但越南及台灣官方皆出具證明釐清,越戰中散播橙劑的區域,與該省生產茶、咖啡及蔬菜、花卉產區並無重疊。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本文出處:http://www.rhythmsmonthly.com/?p=28168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