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僅為示意圖,via)
【自拍是種病?】
美國精神病學協會已將「自拍成癮」認定為一種精神疾病。
美國心理醫生將「自拍成癮」定義為強迫症,其特點是常常想自拍並將照片上傳至社交網絡,以彌補現實生活中自尊心的缺失。
這一精神疾病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即情景自拍型。一天自拍至少三次,但並不上傳至社交網絡。第二個層次為嚴重自拍型。一天自拍至少三次,並上傳自拍照至社交網絡。第三個層次為長期自拍型。抑制不住想自拍的衝動,一天上傳自拍照至少六次。
心理醫生指出,治療這種精神疾病的藥物目前還沒有研製出來。但有網友在Global Trend News網站評論該新聞時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扔掉手機就可以了。
【專家解讀】
自拍是不是病,還得看症狀!
蘇州廣濟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吳正言表示,有些年輕人每天不自拍就覺得難受,或者自拍分享後沒人評論就倍感失落,又或者覺得自己無論做什麼都似乎是在擺自拍的pose,其實可以理解為他們用自拍來獲得短期的滿足,所有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和認可。「愛自拍沒問題,但是若出現社會功能損害,導致不能正常上班、上學、生活等極端情況,就是自拍上了癮,可能是一種心理障礙的病態表現。」
【自戀文化在高壓生活中尤為興盛】
從心理學看來,自拍是一種自我強化的過程。人們都或多或少有著自我關注的傾向,即「自戀」。「自戀」一詞最初來源於精神分析學,由弗洛伊德的《論自戀》而廣為人知。 自戀的第二階段是病理的自戀主義,自拍成癮無疑屬於這種階段。精神分析學家康巴克描繪了自戀主義者的人格特質:「具有野心勃勃、誇大妄想、劣等感以及極度渴望從他人那裡獲得讚賞與喝彩的多重人格特徵」。請複製這段話,粘貼在你朋友圈自拍黨的評論裡。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在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具有極端個人主義傾向的自戀主義者的大量湧現。「與病態的自戀主義有關的這些性格特徵以較普遍的形式大量地出現在我們時代的日常生活之中。」前精神分裂症的、邊緣性的性格紊亂——自戀主義成為消費社會普遍的人格特質。
人作為群體性社會動物,都有分享和交流的慾望。而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使人們的生活壓力變大,自拍是一種對壓力的釋放。
人們把生活照貼到網上,在網絡平台上渴望受到關注和肯定,滿足「被看」的心理需求,使得默默無聞的大眾也能展示自己,得到虛擬的關注,人們或多或少的「自戀」從而產生滿足感。或者看到別人曬自拍照,也想主動嘗試自拍。每個人本能的「窺視欲」也會使這種具有私密性質的自拍照更能受到關注。這些心理需求工作作用,讓網絡自拍成為熱潮。
【自拍真的會上癮?】
回到自拍成癮的英國男孩Danny Bowman,他自殺的原因是始終拍不出自己滿意的照片。人們自拍成癮有著普遍的心理疑慮,總是覺得照片中的自己不如現實中的自己好看。 心理學中有這樣一個名詞叫「曝光效應」,
是指某樣事物出現的次數越多,人對其產生的好感度也越高。又謂多看效應、(簡單、單純)暴露效應、(純粹)接觸效應等等。 由於曝光效應的存在,我們會對鏡中的自我更有好感。因為在自拍之前,我們已經無數次看到過鏡中的自己了,而自拍的時候,由於角度、定格的效果不同,會讓人覺得陌生,這就是為什麼大家會被自拍照片丑哭,接著不斷拍不斷拍,直到自己滿意,或者永遠不滿意而心裡膈應。 而另一方面,人們不斷拍不斷拍,由於「曝光效應」也漸漸覺得照片中的自己越來越美,從而收不住手,重複地自拍po圖,曬出自己覺得好看的圖來增強自信。何況有了各種自拍神器、美圖軟件等來為自拍美圖加分,這種虛妄的自我欣賞和陶醉,就讓人難以自拔了。